葬到好风水的征兆,《葬书》里面是如何给“风水”下定义的呢?
《葬书》里面说葬到好风水的征兆: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葬书》又称之为《葬经》,所谓“经曰”就是指《葬经》里面说的 原话。书中认为选择一块好的墓地,应该能够“藏风聚气”。“聚气”,是
指把一元“生气”聚集在墓穴所在的地方。
如果有流动的风,就不能聚集
一团元气,所以要“藏风”,看来,有“风”的流动是不好的。如果周围 有水,则有水蒸气上升形成水幕,便能够阻挡生气的扩散,因而才说“界 水则止”。这就是说“古人”有一种技术,可以使一团元气凝聚在固定的
地方而不扩散,生气流行的范围也是有边界圈定的,于是如此这般的技术 就称之为“风水”。
运用“风水”技术选择的墓穴,就会具有凝聚生气的 效果,这样一来,便可以“气感而应,鬼福及人”、“反气入骨,以荫所
生”,对子孙后代有利。
由此可知,《葬书》里面有关“风水”的理论,是建立在能够“藏风 聚气”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说“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墓穴里面的尸体腐烂之后,唯有骨
骸独留。高明的葬法就是使得生气能够凝入骨骸里面,从而可以荫福于子 孙后代。我国古代有“滴血认亲”的方法,这大概就是《葬书》里面如此 说教的理论基础。
我们应该清楚,无论请什么样的风水大师,或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吉 壤”、“吉穴”,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聚集生气”,而聚集生气的唯一目的, 就是要“以荫所生”。
今天从科学层面来看,什么“反气入骨”、“鬼福及 人”等说法,都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所以《辞海》里面给出了“迷信”
的评价。特别是当前推行火葬,棺中的骨骸已经变成了匣中的骨灰,古人 “北方北首”、“入土为安”的葬法已经无法实现,如果再说“反气入骨” 和“鬼福及人”,似乎就没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如果说多数人期望的是 心理安慰或心理平衡,似乎就不应该责难或反对。
如何理解“十不葬”的风水意义?
十不葬指的是风水学上关于葬地的十种 忌讳。十不葬的歌诀为:“一不葬粗顽块石,二 不葬急水滩头,三不葬沟源绝境,四不葬孤独 山头,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七 不葬山冈缭乱,八不葬风水悲愁,九不葬坐下 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粗顽块石之地,多凶恶之气。急水滩头, 水煞直冲穴场,气也随水而泄。沟源绝境,水 脉到此而绝,气也随之而死。孤独山头,四顾 不应,无依无靠。神前庙后,与神灵争地气, 颇多凶煞。左右休囚,即地形狭小局促,穴位 逼迫不安。山网缭乱,则主客不分,有喧宾夺 主之嫌。风水悲愁,即有风啸水鸣之声,多惨 痛之事。坐下低小,地形如坐井观天,主卑微 下贱。龙虎尖头,四应桀骜不驯,于主不利。
《葬书》是怎样为“风水”定义的?
《葬书》中说:“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 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首次对风水下的定义。《葬书》中对风水的定义强调的是“气”的行与止,“聚之”、“行之”生动地表达了动与静的矛盾统一,也就是说“气”的动与静的相对平衡、有机结合才叫做“生气”,才能为人们所利用。“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古人对于风水的考察首先要看山向地理环境,然后择其吉而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使其达到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玉石阁原创或收集发布。
转载注明:https://www.yushige.cn/post/11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