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官的坟地,请高人指教:农村立碑的钱应该谁来出?
什么事都要争公平出大官的坟地,给过世的长辈立碑,能花多少钱,还要问问谁出钱。
别的地方不知道,我们家乡是子女们共担,也有一个人自己承担的,关键看子女是否孝顺,关系相处的是否和睦。
我母亲三周年的时候,给我父母立碑,一块碑一万多,还给我爷爷做了一个小一点的碑,也花了几千元,所有的费用我弟弟一个人出的。
我因为在外地,哥哥打电话跟我商量碑文的时候,对我说,做碑的钱,我弟说他一个人承担,不用我们操心,只是到时候都回家就行了。
其实我哥也提前在看碑,我弟后来不让我哥管,说他做好后提前拉到墓地就行了。
我那时还想着只是给我父母立碑,没想到立碑那天,才知道我弟弟还给爷爷立碑了。
爷爷在我的记忆中都没有印象,爷爷过世的时候,正是收麦子的时候,我只记得爷爷过世,父亲还在地里割麦子。母亲让我叫父亲回家,说爷爷不行了。
我那时候太小,不懂事。我知道是爷爷死了,母亲让我叫父亲赶快回家的。所以,我站在自己家门口,高声喊在西边坡里干活的父亲,直接对父亲说,“我爷死了,叫你赶快回来。”现在想想,那时候真傻。
爷爷下葬的那天早晨,我弟弟哭着要去墓地,因为太小,不知道是谁把我弟弟用绳子拴在家里的磨面用的磨盘上,让我看着。弟弟不停地哭着往外边拽。
爷爷过世,我就记得这两个细节,以后也曾经带着弟弟给爷爷坟头烧纸。每次去都是弟弟烧纸,我跪在旁边看着。因为家乡有一种习俗,女孩不烧纸,简单说,就是女孩不能用手拿纸钱。如果是没有男孩,女孩给过世的长辈烧纸的时候,要用筷子或者两根棍子夹,不能直接用手拿。
在我的心里是,爷爷已经过世多年,而且爷爷过世的时候,弟弟还小,根本没有记忆,也许不会惦念爷爷。可是我想错了。多年来,弟弟一直坚持给爷爷上坟。父亲在世时,也是弟弟去给爷爷上坟。父亲过世了,几乎每次给父亲上坟,弟弟都要去给爷爷上坟的。所以,立碑的时候,弟弟也给爷爷立了一个碑。因为爷爷的坟墓在邻居家的承包地里,所以,弟弟给爷爷立了一个小一点的碑。
总之,给故去的长辈立碑,能大家出钱最好,如果做不到,一个人出钱也行,为啥要在此事上争就。孝顺长辈是给自己积福,不要嫌吃亏。
袁世凯为什么要葬在安阳?
袁世凯死后为何要葬在安阳?其陵墓为何称“袁林”而非“袁陵”?吾以为有三大原因。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简介下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一.袁世凯死后为何要葬在安阳?这个奥妙其中包含有二个原因。
(1)安阳为袁世凯韬光养晦、东山再起的龙兴之地。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年幼的溥仪继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载沣因为反对袁世凯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为戊戌政变一事(他怀疑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致使光绪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对袁世凯非常痛恨,成为摄政王后立即解除袁世凯的官职,袁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被解职的袁世凯回到了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过起了赋闲垂钓的生活。并写了名为《自题渔舟写真二首》的两首诗,其中的一首“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从这里可以看出袁世凯具有司马懿韬光养晦,东山再起的政治野心与报负。当他功成名就后,就铁定认为安阳洹上是他的龙兴福地,比其出生地项城更好,所以他在遗嘱中也强调死后要葬于安阳洹上。
(2)北洋政府了结其“葬吾洹上”的遗愿。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赶赴河南安阳慎选堪舆,勘定吉壤,最终选定洹水北岸,工程持续近两年,由北洋政府拨款50馀万银元、徐世昌、段祺瑞、王世珍等8人募捐25万余银元建成,陵墓被称为“袁林”,占地近130亩。
二.其陵墓为何称“袁林”而非“袁陵”?这其中也有内外两个原因:内是政治原因、外是建筑原因。
(1)内在的政治原因: 袁世凯死后,关于他的荣辱功过众说纷纭,他自诩是“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有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个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推翻中华民国,重新复辟帝制,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只八十三天就又被推翻而下台,死后中华民国政府不可能称其坟墓为皇陵,即有违政体,又有背民心。所以说政治原因是其陵墓为何称“袁林”而非“袁陵”的最重要因素。
(2)外在的建筑原因: 由于内在的政治原因,民国政府在袁世凯陵墓建筑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风格,即采用一些明清皇家陵园建筑形式,又采用一些西洋建筑模式,体现了他即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又当过中华帝国皇帝的两重性。袁林,又称袁世凯墓、袁公林。始建于1916年6月,历经二年于1918年6月建成,占地9万多平方米。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及其夫人于氏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型墓葬。袁林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胜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庄,南临洹水。墓园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中西合璧,陵墓按照明、清陵的格局,“仿明陵而略小”。堂院前的部分是明清皇陵的风格,堂院后的墓园部分则具有西洋建筑特色。采用中西合璧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传统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用,古今并存,风格殊异,是我国陵墓建筑的一个创例,在我国陵墓建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目前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
下见具明清皇陵风格图:
.
下见具西洋建筑风格图:
三.特定的历史原因以及特定的人物结局使袁世凯陵墓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定的建筑。决定了其陵墓为何只能称“袁林”,而不能叫“袁陵”!
最后请看历史学家唐德刚的认为: 袁世凯是一个“‘治世能臣,乱世奸雄’的曹操型的人物”,评价他是“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大小政务一把抓。事必躬亲。其为人也,虽乏远大的政治理想,然亦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不治私产。虽妻妾众多,然并不沉湎于酒色。对诗词歌赋,他也颇能哼两句,但不搔首弄姿,以咏吟自傲;更无玩物丧志的恶习,收藏甚么骨董字画,品箫吹笛,风流自赏。平生所好,唯抓权秉政;纵横捭阖,他确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动物,对政敌的斗争,也你死我活,初不稍让。”唐德刚写道:“袁世凯晚年之做皇帝,和汪精卫晚年之做汉奸,异曲同工,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契机只在一念之间。悲夫!”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玉石阁原创或收集发布。
转载注明:https://www.yushige.cn/post/11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