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家托梦一百零八种梦,《红楼梦》里的贾元春最后是怎么死的?
贾元春是个近乎完美的女性仙家托梦一百零八种梦,这样的女性集智慧、美貌、才华、贤淑于一身。既出身于豪门,又是皇帝的宠妃,恐怕让天下所有的女性都羡慕不已吧。但事实却是贾元春自己过得并不幸福,或者说这种位居万人之上,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并非她所想要的,读一下她省亲时的文字便可见一斑。
元妃省亲见到家人后的那段文字的确很感人,本来古代的闺女回娘家了,给祖母和父母磕头是正常的礼节,但因为她的特殊身份,这些至亲长辈见到自己还要给自己磕头,履行一套繁琐的礼节。然后才到贾母的房中,按说宫廷的那套礼节已经履行完毕,此刻都是自家人,应该不那么拘束了,但元春欲行家礼,却被贾母和王夫人跪止。贾政作为亲生父亲,却只能在帘外问安,元春要隔着帘子才和他说话。这种场面显然不是元春想要看到的,此刻她的心中仿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因此她说的话也很有意味。
她在扶起贾母和王夫人后,祖孙三代,三人女人之间是默默无语两眼泪。最后还是元春安慰她们:“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元春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极有深意,表面上是安慰两位长辈,而弦外之音却让人倍感辛酸。
首先,她将宫廷称之为“不得见人的去处”,可见她并不喜欢深宫大院的生活。而且她加上“当日既送我”这几个字,可见她入宫并不是自愿,只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而已。又说“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实际上也是埋怨之词,现在想起哭了,当初干嘛去了呢?而她也知道这次回来恐怕是自己最后一次回到生她养她的这片宅院了,因此这句话何尝不是对自己身不由己的命运的一种控诉呢?
而见到贾政之后,她的一番话更是字字锥心泣血:“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意思是说普通人家粗茶淡饭但却能时刻相见,享受天伦之乐。如今虽说富贵至极,却不能骨肉团聚,这样的生活也真没什么意思。这是元春心态的自然流露,没有任何掩饰,此时此刻,在她的心理,骨肉亲情的重要性要远远胜过看似光鲜艳丽的宫廷生活。自己不想当这个大富大贵的宠妃,只想当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能够始终和父母在一起,在父母面前尽孝。贾政听后惶恐不已,说了一大堆三观正确,却没什么味道的废话,听上去更像是外交辞令。而且在女儿面前自称为“臣”称元春为“贵妃”称自己和王夫人为“政夫妇”,完全不像是对自己女儿说话,倒像是是奴才对主人的口吻。元春知道他父亲为人刻板迂腐,也就对应了几句外交辞令“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显然元春在他爹那里已经找不到亲情的温暖了。
这也就可以解释贾元春为什么会过得不幸福了。因为古代的皇妃可不是那么好当的。都说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也远远不止三千佳丽,而是数以万计。后宫人数最多的是十六国时期的后赵黄帝石虎,竟然有四万多人。这么多的人即使皇帝一天临幸一个也忙不过来,因此很多女孩进宫后一辈子都没见过皇上长什么样。但后宫本身也不是个太平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更何况是人这么多,等级又这么森严的地方。后宫的妃子们为上位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可以说这里是一处不见硝烟的战场。现在电视里也常演一些宫斗剧,虽然都是戏说剧,但也让观众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残酷。
古代的后宫也和官场一样有等级之分,刚入宫的时候是秀女,而后由从八品到正一品一共十多个等级。像元春的“贤德妃”已是极高的等级,仅次于皇后和皇贵妃,显示她已经相当受皇帝宠爱,但那又如何呢?历史上的“瘦燕肥环”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最终却死于非命。而西汉的吕后甚至把刘邦宠爱的戚夫人砍断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又喝下哑药,把她丢到厕所里,称之为“人彘”,就是和猪没分别的人。当然像吕后那么变态的女人并不多见,但后宫的刀光剑影几千年却从未熄灭。因此也可见贾元春身处的环境之险恶,以及她进阶之路上的辛酸苦痛。
因此最后贾元春之死也很可能与此有关。因为雪芹先生只写了八十回,还没有来得及写到贾元春的结局。高鹗先生在第九十五回写到了元春的死因:“且说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竟致痰气壅塞,四肢厥冷……,因此有医学家据此认为贾元春死于肥胖症。当然高鹗先生为贾元春安排的这个结局遭到了后世一致的炮轰,因为他们嫌高鹗让贾元春死得太舒服了,因为根据雪芹先生在第五回为元春写的一词一曲里可知元春死得绝对不会如此舒坦。
在第五回里,元春对应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一作虎兔)相逢大梦归。”写元春的曲子叫《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一词一曲写得十分隐晦,但确实是在写元春的结局,因此后人便根据这一词一曲开始了广泛的,又生动有趣的YY之旅.
我觉得那些研究所谓红学的人很多都是在猜字谜,恨不得从雪芹先生的一个汉字里找出上百种解释来,这样猜字谜的结果只能让人越来越糊涂,而且猜得又驴唇不对马嘴。比较典型的是刘心武先生,他在秦学研究方面有一套见解,因此就巴不得书中书中所有人物都和秦可卿沾上关系。他把“二十年来辨是非”认为是贾元春花20年去辨认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刘认为秦可卿是康熙废太子之女),又告发了秦可卿,从而获得贤德妃的高位。后来康熙嫡孙弘皙发动兵变,使乾隆被迫交出元春,而弘皙又把元春绑架到辽北铁网山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辽宁铁岭,本山大叔老家,将元春杀害。
刘先生这样的说法荒诞不经,甚至可以说有点走火入魔了。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望家乡,路远山高”一定是贾元春死在很远的外面。还有人认为贾元春随皇帝亲征也像杨贵妃那样被赐死了。实则这就是望文生义,反正雪芹先生死了二百多年,后四十回文稿也找不到了,可谓死无对证。所以各种各样的说法不管有理无理,都只是猜测,除非哪天在这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把那后四十回找到,一切才真相大白,但遗憾的是永远不会有这一天了。
因此同样是猜测,我也不想把贾元春之死弄得那么复杂。所谓的“望家乡,路远山高”,不一定就非得死在外面。南宋词人陆游《钗头凤》里有一句:“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用宫墙里的柳树来比喻被禁锢两地而难以相见的恋人。试想皇宫和荣国府在地理位置上隔得不远,但贾元春自入宫之后只回来了一次,而且呆了不足一天,此后就再难相见,这样的情景和隔着万水千山有何分别?而后宫的妃子不像官员有了错就贬到很远的地方,妃子犯了错顶多被打入冷宫,而绝对不会让她出宫。至于说随黄帝出征也不是妃子该干的事,杨贵妃的情况比较特殊,是因为安禄山打进了长安,随皇上逃命。但即使这样,妃子在皇帝身边,一般也不会有事。至于杨贵妃被赐死是因为唐玄宗因为她不理朝政,而且她受宠后杨家人跟着沾光,遂引起民愤,因此士兵哗变,逼着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但在历史上这样的事件只发生了这一次,而且贾元春和杨贵妃完全是两回事,并不像杨贵妃那样有民愤,所以仅仅根据“望家乡,路远山高”这句话和点的一出《长生殿》就认为贾元春死在外面当了杨贵妃第二的说法是非常荒谬无理的。
贾元春的判词和丫鬟香菱的判词有些相似。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里面的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与“虎兕相逢大梦归”一样都是最终结果,也就是死于非命。“自从两地生孤木”与“三春争及初春景”一样应该看做是死因。“平生遭际实堪伤”与“榴花开处照宫闱”应该是导致死因的命运因素。“根并荷花一茎香”与“二十年来辨是非”都应看做是两人的人格本质。
因此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贾元春入宫二十年,实则并非情愿,而是为了家族利益而牺牲了自己。那么这其中的是与非又谁能说得清?因此只能说她是个忍辱负重的人,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而“榴花”就是石榴花,在宫廷里多种石榴花,以取“多籽”之意,而石榴只开花不结果就是“无籽”,暗示元春可能受到“无子”之累。而“三春争及初春景”里的“三春”既不是指“迎、探、惜'三春也不是指时间上的三个春天,而是指后宫内部的争斗。三春中的“三”也不一定是实数,而是很多的意思,“春”自然指女性。而这句的重点在于“争”字,初春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也就暗喻争夺宠妃的地位。最后一句“虎兕相逢大梦归”就是指在这样的争斗中最终导致了元春的死。所以《恨无常》的那句“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就是奉劝自己的父母,也是奉劝世人要享受天伦之乐,就要远离功名利禄,尽早从这是非之地抽身,做个安分的平民就好。
贾元春曾作过一首谜底为爆竹的谜语:“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里面的爆竹何尝不是贾元春自己的写照呢?自己本是弱女子,只是到了宫中得到皇帝宠幸从而居万人之上。但居高思危,她意识到自己的结局也会和这爆竹一样,最终化作一缕灰烬。但这一切都不是由自己掌控,自己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因为已经没有了抽身的可能。过去的妇女讲究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更何况是嫁个皇上呢?直到1931年才出了一个和皇帝离婚的女人,即末代皇妃文绣,但那也是在封建皇朝结束近二十年之后的事了。
所以贾元春的那首《恨无常》是她在心底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呐喊。所谓的功名利禄和这爆竹一样都是过眼云烟,只有亲情与天伦之乐才是永恒的,所以能抽身就尽早抽身,如果还执迷不悟,那么这爆竹的命运就是他们最终的下场了。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贾元春(成梅饰)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玉石阁原创或收集发布。
转载注明:https://www.yushige.cn/post/11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