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晚上阴气重,为什么感觉人去世时一般都是半夜后?
老人一般都在午夜后去世?本来这个生死都是自然规律的事农村晚上阴气重,不过本地风俗中老人什么时候去世?倒是有讲究的,通常来说老人在子夜时分至天亮之前,这段时间内去世最为合适也寓意吉祥。为什么能寓意吉祥?
本地风俗传说:老人去世与人们每日三餐相关,老人如果在三餐后的傍晚去世代表留给子孙福报甚少,视为不吉祥的征兆,以此类推早饭后离世还留二餐与子孙,午饭后去世就仅剩一餐,当然这都是封建迷信思想作祟,老人死了还得挑时间,不然还会遗祸子孙?统统都是无稽之谈。
但是碰上老人确实在三餐后的傍晚去世,这时该如何来处理才好?有经验的人就会出主意,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把这事当成不知,谁都不要出声哭泣和作悲伤状,把老人安置好让他装成安睡的样子,然后再请择日先生另定一个时间发丧,这就是通常说的“秘不发丧”。
其实这个秘不发丧是有来由的,历史上无论帝王之家到平民百姓都可以这样做,利用这个未正式发丧的时间差,可以处理很多关键的事情,上至朝庭择定接大位的帝王,下至寻常百姓家先赶孝娶亲,于是乎大位已定才诏告天下。
为什么凌晨十二点和中午十二点不能出门?
正午十二点和半夜(晚上十二点)不要出门,这是我从小就接受的教条之一。
小时候,母亲就告诉我,正午和半夜不要出门,说如果八字软加上时气不济(运气不好)就会看见东西或发生灾祸,并且拿我们村或邻村的具体事件来警告我,某某某的姐姐正午遇到一条蛇,然后倒地不起,醒后口眼歪斜,从此傻了。某某某的三舅正午看见一个旋风从身边过,竟然挑畔的钻进旋风,后来回家径直拿起农药一仰头喝了一整瓶(那时候没有假药),没送到医院就死了。还有某某某,走亲戚回来晚了,大概晚上十二点,在一个坟头转悠了一个晚上,天亮才得以解脱。
让我深深信服并深感恐惧的是,母亲所说事件是真实的,并且在当时是极具轰动效应的。从此,我尽量遵循正午与半夜不出门的训诫。
长大以后触了八卦、阴阳五行,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午十二点与半夜十二点都是阴阳交替的关口,阳极至阴,阴极至阴,阴阳交替导致短时间内气场的错乱和不稳定。而人体本身也是有阴阳的,当人体阳气衰弱阴气便会乘势而涨,再恰逢上述时间段,能看见或接触到平时认为不存在的东西也是很合理的。
为什么农村老人似乎都特别能讲鬼故事?
看了这个问题,马上想到了小时候奶奶的故事。
我们那里老人说故事叫“拉话儿”。小时候,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睡觉前,缠着买买“拉话儿”。
从奶奶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汉朝,唐朝,明朝,朝代更替,社会进步,新旧不同。从奶奶的故事里,知道了秦琼买马,程咬金三板斧,王莽追刘秀,蝲蝲蛄为什么中间腰很细,孙悟空大闹天空,猪八戒背媳妇等耳熟能详的故事。从奶奶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读书人能做秀才,能考进士,读书破万卷,才能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当然了拉话儿的最多的故事就是鬼神故事和神话传说。阎王,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往往都是故事里的主角。
那个时候,从奶奶的故事里,我们知道的阎王爷,都是扬善惩恶的法官,他处理和用刑的人都是一些做尽了坏事,或者不知道孝顺父母,不尊重老人,或者好吃懒做,偷摸成性的人。
玉皇大帝呢,他个王母娘娘一样,则是一个不让七仙女下凡,不让七仙女和董永幸福生活在一起,让这对有情人天地两分,只能每一年一度农历七月初七才能“鹊桥相会”,匆匆一面的神。
还有太上老君,黑白无常,水漫金山的老法海,美丽的白蛇,仗义的青蛇,还有专门捉鬼擒妖的道士等等。
这些“拉话儿”实际上就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也是民间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从本质说,也是不是一种自媒体呢?)。
在过去,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妇女一般没有文化,识字不多。这种“拉话儿”口口相传方式,就是最普遍的文化传承渠道之一。
在这些故事里,惩恶扬善启蒙教育,朴实义气的做人道理,劳动致富的简单道理,往往都是故事的深刻主题。而鬼故事呢,一般都是社会真实生活的反映,跟《聊斋志异》一样,虽然说的是鬼神,反映的却是人间善恶,也是对封建社会鞭挞和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潜移默化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知道了孝顺父母,勤劳本分,长幼有序,读书才能鱼跃龙门,邻里和睦好,家和万事兴,劳动最光荣,耕读传世家。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奶奶早已离开我们了。但是这些民间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却令我们终生受益,终生难忘,从来都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们很怀念这些奶奶曾娓娓道来的故事。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玉石阁原创或收集发布。
转载注明:https://www.yushige.cn/post/12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