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7个状元祖坟风水,“状元村”里走出的状元,该不该反哺家乡?
关于反哺一题,我个人认为,是绝然的出7个状元祖坟风水。何为家,家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家是每一个人的摇篮,是每一个人的避风港湾。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的扶持与关怀,既然离不开家的扶持,少不了家的关怀,那么,每一位有成就的学子都必须心怀感恩。家乃小家,国乃大家,家国同源。如果说一个人成名或成材之后忘了家乡,忘了父母,那这个人一定就少了一点人性,既然不认家乡,何谈爱国爱民族。无论前车之鉴有多少,但那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如何正确的去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合理的安排,你的反哺一定是和谐的,有意义的。所以说,反哺家乡是每一位学子的义务与担当。反哺不一定非得回到家乡,在他乡异地一样能实现反哺的愿望,反哺的形式有多样,投资,建设,扶贫等等。
在古代要想金榜题名当状元有多难?
难,很难,非常难。科举制度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1282年间,历史记载的有名有姓的,历代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个个都是学霸中的战斗鸡。
要想成为战斗鸡,必须一步一步来,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只能通过自己不懈努力再加不少的运气才能成功。希望通过开后门或者修改考试成绩顶替别人的,告诉你,没门,弄不好脑袋都得搬家。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战斗鸡”是怎样炼成的。首先你得是个秀才,这是起步价。古人知识普及度不高,很多人都是文盲,所以只有读书人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现在我们经常说穷酸秀才,你可千万别小看了秀才,只有通过了“童试”的考生才能称为秀才,在清代,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都合格才能正式参加科举考试。有个统计数字,清朝260多年历史,每年录取的秀才占总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国每年录取博士7.5万,约占人口的1/20000——这个数字我没有核实过,反正统计局出来的数字都不会有大问题。我只是想说,考个秀才真的不容易。
考上了秀才,虽然离“战斗鸡”还很远,但是也并非只是个荣誉称号,还是有很多现实好处的,首先,这就相当于你拥有了教师资格证和办学资格,你可以去大户人家做教书先生(运气好的话还能够拐跑小姐一起私奔),或者自己办个私塾,没事就拿学生出出气。另外,秀才还有其他特权的,比如可以在公堂之上不用下跪,可以免交税等等。你看,古时候国家对知识分子还是给足了面子的哈。
现在有了秀才身份了,上路吧战斗鸡。第一关:乡试。乡试不是在农村考,而是省级考试。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这要感谢皇上圣恩的,所以称为“恩科”。各省的学政是没资格主持乡试的,得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考试内容嘛,《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有所不同。
乡试多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考试时间一般不会变动。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所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真没错啊。
开考前,每名考生分配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听上去像不像监狱?实际上它跟监狱也差不多。开考前,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放榜后,由巡抚大人主持鹿鸣宴表示庆贺,那是超级荣耀的事。
好吧,你身体很好,平时学习也很扎实,顺利中了举人。这个时候你实际上已经比较牛逼了,因为举人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不过你的目标是成为“战斗鸡”,你还得继续前进。
成功?你才刚上路呢!接下来你得打好包袱上京城了,就是戏剧里面经常说的赴京赶考。所谓共会一处,比试科艺,所以称为会试。应考者是各省的举人,也就是各个省的高材生。明清时期会试由礼部主持,都在二月举行(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因此又称春试或春闱。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现在保存得最完整的会试场所在南京夫子庙,每个人的考试场所十分小,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进去前先搜身,每人发三根蜡烛,进去后房门马上封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这里环境虽然枯燥了点,好处是心无旁骛,便于写出锦绣文章。
明朝之前,会试是不分地区统一取录考生的,后来发生了著名的“南北榜案”,才做了改变。明朝洪武30年“丁丑科”会试,考试后北方落第仕子纷纷走上街头,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骚乱,原因很简单,因为上榜的52人清一色的南方学子。朱元璋大怒,一连杀了主考刘三吾、张信及以下20多位会试考官。事后一查,并不存在舞弊行为,考官们死得有点冤。从魏晋开始,江南的经济几乎没有受到过太大的冲击,江南仕子普遍都曾得到过良好的教育。而北方长时间处于战火和异族统治之中,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相比南方要显得弱很多,考不赢南方学生很正常。
为了一碗水端平,除了那个52个南方人的主榜外,随后又搞出个61个清一色为北方人的次榜,史称“南北榜案”。这种分区录取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如今面向全国招生的学校,本质上也是按地区按比例招录的。
录取名额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乾隆五十四年(1789)取96名。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
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骚年,现在你已经在全国各地高材生中脱颖而出,即将走上人生的巅峰。不过,你还得暂时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因为还有最重要的一关等着你——殿试。你必须要接受大BOSS——皇帝的考核。四月二十一日,你洗得干干净净,黎明前就来到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殿试只考策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圆、乌黑、体大。
到了这一步,仅仅靠身体好、学习好已经不够了,影响你最终成绩的因素有很多,以唐代科举制度来说,就要求“书言身判”四个基本条件:书法要好,一笔好字不仅是基本素养的体现,更是工作基本条件,过去没有打印机,抄书、抄写公文、批阅公文都要手写,为避免歧义,自然需要一笔好楷书;言辞要优美,不仅要健谈,幽默也是少了的;容貌要好,古人信奉心正则貌端,起码端正大方,那种国字脸是最受欢迎的;判词要写得好,为官一任,断案是肯定的,写一手好判词,是教化一方的必须。
这里不得不说下王艮。王艮本是明朝建文二年的状元,因为长得丑(貌寝),被胡靖取代,后来他却以死报效了建文帝。令人嗟叹不已。
殿试只有一天,日暮交卷。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被称为“进士及第”,又叫“三鼎甲”。
如果公布答案,第一名是你的名字,祝贺你骚年,你正式成为了真正的战斗鸡。终于写完了,你说中状元累不累?我写得都累!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玉石阁原创或收集发布。
转载注明:https://www.yushige.cn/post/122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