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子生的儿子如何称呼皇后?
古代皇后就是中宫之主,皇子无论嫡庶,都以皇后为嫡母,称呼上无非就是娘、母亲、皇后殿下、娘娘、大娘娘、亲爸爸等,突出一个尊字为什么叫十一娘母亲叫生母姨娘。妃子生的儿子反而对其生母的称呼有所界定,比如称生母为阿姨、啊姐、小娘等。
皇帝的妃子虽然是拥有一定地位,但毕竟在宗法制度里属于妾,这种身份往往会母凭子贵有所抬高,但无论如何都难以撼动皇后的地位与象征。正是因为妾的地位限制,所以皇妃生下的皇子,往往不能称生母为母,只能尊皇后为嫡母。这一点在《红楼梦》里有所体现,如探春与贾环就是贾政小妾赵姨娘所岀,所以只能称生母赵姨娘为姨,而称嫡母王夫人为母,探春更是直言道,王夫人的兄长王子腾才是她的舅舅,赵姨娘的兄弟算她哪门子舅舅。
“钧字宣礼,年五岁,所生区贵人病,便加惨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绊饴之,不肯食,日:‘须待姨差。′"——《南史·齐宗室》在皇室中,这种嫡庶之别更是明显,庶出的皇子也同样只能称生母为姨,这与生母在后宫中的位分高地无关,因为正宫皇后只有一个。例如《南史》中的记载,衡阳王钧,其生母为贵人,在南齐后宫制度中,属于正一品,位列第三位的夫人名分,一样不能称其为母亲,只能称为“姨”。
而我们在影视剧中又能看到“母妃”的称呼,这个也并不是胡乱编造的,《明史·礼志》有载“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也就是说如果皇子即位大统了,才可以尊生母为皇太后,皇太后是可以与先嫡皇后并立两宫的,而这个“母妃”就是诏册皇太后时的书面用语,在诏册中以母妃表明生母的身份,这个并不是用来作为称呼的,清朝也是继承了这个书面用语。比如雍正帝即位后,在诏书中称康煕徳妃为母妃,所以影视剧中的“母妃”称呼属于误用。
嫡庶之别对于皇妃而言确实有违人伦,而且皇妃的地位并不是想象中的母凭子贵,比如南朝宋明帝的贵妃陈妙登,虽然生下了皇帝的唯一龙脉,且立为皇太子,但陈贵妃的地位只是“礼秩同皇太子妃”,也就是说跟儿媳妇一样。
相比较泛滥的清宫剧,这些年的历史剧中尤其重视人物称呼的历史细节,比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阿爷”,《清平乐》中的“官家”、“姐姐”。这里徽柔称呼苗娘子为姐姐,就是对生母的一种称呼,在宋朝皇家里,还有母亲管儿子叫哥,管女儿叫姐的,这都是一种溺称,并不越制,反而在称呼曹皇后时,就得以娘称之。
唐太宗母亲是 窦皇后。
窦皇后(约569年—约613年),谥称太穆皇后,是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
据说这位太穆皇后生来不凡,刚出娘胎头发就长过颈项,三岁时这头发就已经与她的身高一样长短了。周武帝对这位外甥女非常喜爱,自幼就将她养在宫中。
她对舅舅北周武帝与皇后突厥公主夫妻失和的状态非常担心,劝周武帝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这时窦氏可能只有六七岁年纪,能有如此见解,顿时语惊四座。周武帝第一个正色以对,立即接纳小甥女的进谏,从此对阿史那皇后态度大为转变。
隋文帝受北周禅,窦氏大哭道:「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窦毅与襄阳长公主忙掩其口说:「汝勿妄言,灭吾族矣!」窦毅对妻子襄阳长公主提出要求:「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经过广泛而苛刻的「比武招亲」,最终「雀屏中选」的东床快婿也非寻常人,乃是未来的唐高祖李渊。
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阳公主都是她的亲生子女。
隋大业年间,在涿郡去世,时年四十五岁。唐朝建立后,窦氏追封为皇后;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时,上尊号为太穆顺圣皇后。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玉石阁原创或收集发布。
转载注明:https://www.yushige.cn/post/14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