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宫大驿土是什么意思,唐朝的节度使到底有多大的权力?
谢谢邀请命宫大驿土是什么意思!
节度使一职,发源于魏晋,始立于唐初。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节度使成为正式的官职!
唐朝立国后,对外战事频繁。为了更高效率的调动军队作战,唐政府在一些军事重镇留兵屯守,并于每镇设节度使一名。到了唐玄宗时期,全国一共形成了范阳、平卢、河东、河西、拢右、朔方、安西、北庭、岭南和剑南共十个节度使区,具体管辖范围、职责和兵力分布如下:
一、范阳:治幽州,主要监视控制契丹、奚族部落,统领军队九万一千四百人;
二、平卢:治营州,主要负责管理室韦、靺鞨两部族,统领军队三万七千五百人;
三、河东:治太原,负责抵御突厥入侵要务,统领军队五万五千人;
四、河西:治凉州,将突厥和吐蕃势力分割,统领军队兵马七万三千人;
五、拢右:治鄯州,负责吐蕃防务,统领军队七万五千人;
六、朔方:治灵州,职责为抵御突厥,统领军队六万四千七百人;
七、安西:治龟兹,安抚西域诸国,统领两万四千人;
八、北庭:治庭州,制约西突厥、坚昆二部,统领军队两万人;
九、岭南:治广州,抚慰“百越”,统领军队一万五千四百人。
十、剑南:治益州,肩扛抵御吐蕃和南方蛮族要务,统领军队三万零九百人。
各镇节度使起先由唐王朝的肱骨大臣担任,掌管辖区内的军政、民政和财政,与裂土分疆无异。后权力几经辗转,各节度使品性鱼龙混杂,与唐中央政府不断产生矛盾,有的节度使开始拥兵自重。
唐天宝年间(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携心腹史思明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后叛乱虽被剿灭,但唐王朝自此由盛转衰。唐王朝后期各路军阀的割据,便是由此开始的!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收回了节度使手中的实权,节度使一职成为虚衔。
元朝建立后,节度使制度被彻底废除!
“九卿”,系九品。国语《周.中》有:“外官不过九品。”之说,既是古代官职的九个等级。周代官有九等之命。
汉自中二千石到百石凡十六等,东汉分十三等。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北魏时每品各分正、從,共十八品;四品以下每品正、从各分上、下階,共三十阶。唐、宋文職舆北魏同,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元、明、清保留正、从品,无上、下阶,文武均同。
九卿是我国古时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周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以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为九卿。
汉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勲、典客为大鸿臚、治粟内史为大司農。历代因之,也称九寺。
北齐改延尉为大理,少府为大府。
明改宗政为宗人府,废卫尉、司农、太府,以六部尚書、都察院都衘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九卿。
清以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大僕寺、通政司、宗人府、鑾儀衛为九卿。
仅叙明清时“九卿”减略官责:如“六部”,是沿袭隨代设置的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兵等“六尚书”的改革。又如“都察院”,是沿袭汉以后的“御史台”,专职監察彈劾官吏的官暑。於明洪武十三年改革,以都御史为长官,其次有副都御史、僉都御史、监察御史等。清因明制,置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左副都御史满、汉各二人;另有史、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及京都等各十五道监察御史。如“通政司”,全称通政使司,亦称银台。沿袭了宋、辽的通进司,原隶属门下省。明初只置察言司,洪武十年始置通政司。有通政史、副史、参议、经历知事等官。凡臣进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災異等事,録其事送所司办理,事重者得旨裁决。清承明制,权力较小,职掌收受各省提本,送内阁办理。该司于光绪二十八年废止。再如“大理寺”,系秦、汉时置的延尉,掌管刑辟。隨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沿至;清皆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的司法案件。从原始掌管刑狱之官暑,演变成封建时代的“最高法院”了。
(因历代“九卿”司职权责,大多已在前期相关内容中发表过,故不在此重复赘述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玉石阁原创或收集发布。
转载注明:https://www.yushige.cn/post/14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