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为什么把国名由代改成魏?
相比于代珪的意思,魏更威风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其国内被压制的各方势力乘机造反
386年2月,原代国流亡世子拓跋珪也乘机复国,三个月后,386年5月改称魏王;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登基称帝,史称北魏
史书并未说明拓跋珪为什么在386年改称魏王,但记录了在398年改国号为魏原因
资治通鉴110卷中有这么一节对话
六月,丙子,魏王命群臣议国号。皆曰:“周、秦以前,皆自诸侯升为天子,因以其国为天下号。汉氏以来,皆无尺土之资。我国家百世相承,开基代北,遂抚有方夏,今宜以代为号。”黄门侍郎崔宏曰:“昔商人不常厥居,故两称殷、商,代虽旧邦,其命维新,登国之初,已更曰魏。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也,宜称魏如故。”从之代国地盘早些年属于战国七雄中的赵国
拓跋家叫赵更合适,只可惜五胡十六国时期,已经有两个赵了,一个匈奴汉赵,一个羯族后赵。老拓跋再叫赵不太合适,索性就近原则,选择魏,毕竟韩赵魏其实是一家嘛,而韩又弱了些
个人猜测啊,386年拓跋珪改称魏王,估计是受慕容鲜卑影响,他们叫大燕啊,拓跋珪寻思着:你能叫燕,我就得叫魏……
最终参合陂关键一战,拓跋珪击败大燕,成就了北魏
说实话,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对大一统王朝影响很深,后代王朝分封诸王爵位时,几乎都用了周天子定下的诸侯国名,比如楚王韩信、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
南北朝北魏建国皇帝拓跋珪,出生在东北嫩江流域、兴安岭附近的一个原始公社后期的鲜卑族部落联盟家庭中。在他未出生前,父亲已死于战乱中,6岁那年,祖父被前秦俘虏,部落分崩离析。为避难,母亲带着拓跋珪辗转寄居过几个部落。这些部落首领对前代王的孙子充满了防备心理,曾多次企图暗算他。
前秦灭亡后,拓跋联盟重建,16岁的拓跋珪被推为代王,后改称为魏王。他首先灭掉了觊觎王位的叔叔,又一举兼并了势力最大的独孤部族;不久又与在中原立国的后燕联兵,彻底击溃了强盛的宿敌铁弗部。待到控制整个塞北后,他又挥师东下,迅速占据了后燕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1。从英雄到疯子
公元398年,28岁的拓跋珪模仿汉族传统政权形式建立了一整套国家机构,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完成了拓跋部由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拓跋珪重立国号为魏,定都平城。一个渺小的部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开启了一个胡汉分治南北的新时代,北魏也成为北朝诸国中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
拓跋挂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也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在他不到39年的人生之路中,前后的所作所为竟然判若两人,其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拓跋珪是北魏著名的统治者。在他在位期间,对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袭扰,稳固了北魏的边疆;对内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建国,仿中原封建制度营建宫室,制定各类典章制度、礼仪等。
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拓跋鲜卑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方面,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
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使拓跋鲜卑成为第一个统一北方地区并建立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
拓跋珪这样一个有着赫赫武功的盖世英雄,在不过10年的时间里却变成了另一副模样:他变得焦虑,忧郁不安,经常是数日不食,或整夜不睡觉;他变得多疑,认为左右人都不可信,大臣们或脸部颜色变动,或喘息不调,或行步乖节,或g辞失措等等,他都以为是对自己怀恨在心,就亲手殴打这些大臣,死者皆陈尸宫殿前;他变得怪异,终日自言自语,好像和旁边的鬼神对话,如果有朝臣在这时来到他面前,他就会追其旧恶把他们杀害……一个横扫天下的英雄怎么突然之间会变成一个不可理喻的怪人了呢?后人有人斥责他生性残暴,有人骂他是夷狄本性。
但有学者认为拓跋珪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经常自言自语,与鬼神对话,是幻听、幻视作祟;怀疑左右人的任何举动都是和他过意不去,是被害妄想症的表现;数日不食,达旦不寝,是焦虑症的常见症状。这些都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1。服药与压力的折磨
那么,拓跋珪是怎样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呢?专家们认为,拓跋珪和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名士一样,服食了一种名为寒食散的药物。
寒食散也叫五石散,主要成分是由五种矿石组成,其中有对人体有害的铅、汞、锰等重金属和硫、砷等非金属。长期服食此药的人容易造成药物中毒,引起精神障碍。不少魏晋时期的名士就因药物中毒而产生一些怪诞的行为,甚至有的把性命也断送了。而史书记载拓跋珪也大量服食寒食散,他精神上的疾病和服食寒食散中毒是分不开的。
拓跋珪患上精神分裂症和外部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横扫天下、统一北方方面,拓跋珪有赫赫战功。但在建立国家以后,拓跋珪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拓跋鲜卑在入主中原之初,远不如其他胡族受汉文化影响之深,因而保留了大量的氏族社会传统。拓跋珪依照汉魏模式草创的北魏政权也是胡风国俗,杂乱相糅,他根本不可能像汉族皇帝那样施展自己的皇权,反而行动处处受人规范,甚至连皇位也不断受到威胁。
根据拓跋鲜卑的风俗,拓跋珪登位祭天要与7位勋臣蒙毡团拜,这7位勋臣代表着最早加入联盟的7个部落,史称“帝室七族”,这七族与拓跋氏构成了所谓宗室八姓,是联盟的核心部分。这一奇特的仪式表明,北魏的最高统治权不归一姓专有,八族的机会应该均等,对皇权是一种严重的分割,使皇帝的诏令在执行过程中打了不少折扣。
如北魏建国之初的定都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建国之初,拓跋珪曾打算立都中原的邺城,但部下的各个首领都念念不忘北方的水草之地。早有篡位心理的一部分贵族更是不断制造叛乱,并策动留守陉北的拓跋珪族弟拓跋顺自立为帝。拓跋珪不敢固执己见,被迫转都贫瘠的平城。
拓跋珪不能得罪这些旧部的贵族,也不能不提防这些随时会发动叛乱的力量,他连续宽恕了几个企图发动政变的主谋,但部族贵族谋夺皇位的事件仍不断发生。面对这种为难的境地,拓跋珪无计可施,陷极度的矛盾之中,过分焦虑的心情也导致了他精神上的分裂。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玉石阁原创或收集发布。
转载注明:https://www.yushige.cn/post/149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