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和田玉的?
和田玉作为我国传统的玉器代表种类,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沉醉于它独特品质,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玉是收藏界绕不开的话题,历史中的和田玉作品可能在雕工和表现手法上不及现代工艺。但是它所具有的的历史厚重感是现代玉雕作品所不能企及的。
在商代晚期以前,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玉石文明文化。而这期间的玉文化所采用的玉材呢,往高了说叫做琳琅满目;往低了讲呢,应该算是斑驳杂乱的。这里面有石英岩、玉髓、玛瑙、硅质页岩、蛇纹岩、蛇纹石化大理岩、萤石、绿松石、水晶等广泛用作玉材。在春秋时孔子称之为“珉”、后世学者称之为“似玉”。比如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台湾的卑南文化,便是以本地或邻近区域所产硅质岩、阳起石、蛇纹石(岫玉)等美石为主。从考古发掘资料显示的成果来看,从新石器晚期至夏商,地主使用闪玉、岫玉不仅十分普遍,而且相当丰富。
渐渐的,历史推进到商代晚期至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呢,地方似玉材料和美石虽然仍旧在使用,但随着新疆和田玉的引进,且凭借其远胜于其他玉料的质感特性,逐渐发展成为玉材征选的主流。据小编接触的资料和听前辈们的讲述呢,最迟到商朝晚期,随着统治疆域和影响范围的扩大,多种文化的融合,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青铜工具的使用,在玉料的选材和使用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考古资料表明,殷墟妇好墓出土750多件玉器中,和田玉青玉、青黄玉占了近300件,和田玉悄然长升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南阳玉、岫岩玉、贝加尔湖青玉和其他地方玉种在此时,仍然占据着相当的份额。
时至周代。西周中期以前的各种文化类型的出土玉器中,和田玉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地方性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玉髓、玛瑙等已经渐渐退居到了次要的位置。
时至西周,和田玉渐渐占据玉料主流
春秋战国时期,在小编的理解中,应该是我们华夏文明第一次诸子百家呈现井喷的时期。其文化之璀璨,思想之先进令我们现代人都不禁汗颜。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石文化却是截然不同的,起码从玉料的选材上是完全不一样的。春秋时期选用的玉料品种较周朝来说相对减少,主要是和田玉为主,其次是青色或者黄色的蛇纹石(岫玉)、玛瑙、绿松石来制作串饰中某些配饰和嵌件。
春秋战国虽说经常提起,玉料和工艺却大大不同
当进入战国时期。因为随着铁质工具和砣机在琢玉中的广泛使用,原来琢制困难,极难在造型纹饰工艺方面获得创新的玉料,此时已经变得很容易对付。或许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因,硬度高、韧性强、温润美观的和田玉料已经渐渐成为主流玉材。而像那些硬度较低,像蛇纹石(岫玉)一类的材料,则因其易于加工,而被视为俗物渐渐遭到淘汰。
时至两汉时期,玉文化随着儒家兴起而大行其道,和田玉出产的白玉、青白玉、黄玉等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代言词。另外呢,两汉时期,除以和田玉为主之外呢,也曾经大量的开采和使用过独山玉和岫玉,但这些往往都是为了满足民间的需求和一些明器的制作。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呢,因战乱的缘故。上等和田玉料出现一料难求,有价无市!此时的所用玉材渐渐又出现了岫玉、南阳玉等。至于明器,比如握猪等甚至出现了石膏琢制的。所幸南北朝这个我国历史大分裂的时期持续时间并不是很长。不足两百年。玉文化也随着南北朝的结束慢慢追赶上了之前繁荣。
南北朝时期因战乱,华夏文明出现大分裂
总体来说战汉以来,随着玉器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在礼器、佩玉和实用器具之外,又出现了一类玉器,大多器型比佩玉要大,工艺更繁复,琢制更精美,基本上可以将其定义为专供室内陈设、观赏及馈赠之用的观赏玉。在汉代最为流行的观赏玉主要是璧、璜,尺寸要比系璧佩璜大出许多,一般没有穿系孔,且都出廓镂空,有些还琢有“长乐未央” 、“宜子孙”之类吉语,其用于观赏、陈设、馈赠的意图十分明确。
和田玉从古至今流传的是文化,是情操,是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田玉文化是我国历史一项不可或缺的文化承载体,华夏大地的精神的寄托。发扬
和田玉文化靠我们来完成。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玉石阁原创或收集发布。
转载注明:https://www.yushige.cn/post/2223.html